平安产险苏州分公司:正确选择适己产品,谨防财产损失

【案例介绍】
2025年,65岁的王阿姨在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时,被理财经理推荐购买了一份“分红型两全保险”。销售人员强调该产品“保本保息,年化收益3%以上”,并称“比存银行划算”。王阿姨未详细了解产品条款,仅凭口头承诺投保。两年后,王阿姨因急需用钱申请退保,发现本金亏损12%,且前三年退保需扣除高额手续费。她以“销售误导”为由投诉,最终引发纠纷。
【案例分析】
本案暴露多重合规问题:
1.风险匹配缺失:王阿姨年龄较大,风险承受能力较低,而分红型保险收益不确定,且前三年流动性差,与客户实际需求严重不符。
2.销售行为不规范:销售人员未明确提示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,仅片面强调“保本”“高收益”,未按监管要求进行双录(录音录像)和风险告知。
3.违反适当性管理原则:根据《保险法》及监管规定,保险公司需通过问卷评估客户风险偏好,并根据评估结果推荐匹配产品。本案中,销售流程明显违背了适当性管理的核心原则。
【风险提示】
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,需警惕以下风险:
1.评估自身风险适配性:主动配合机构完成风险测评,明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投资需求,避免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严重偏离的产品(如高龄人群应谨慎选择流动性差、收益不确定的保险或理财)。
2.核实产品核心信息:要求销售人员提供产品备案文件、条款说明书及利益演示,重点关注收益实现条件、退保规则、费用扣除比例等,警惕“保本保息”“稳赚不赔”等违规话术。
3.警惕营销误导陷阱:对“存款变保险”“高收益理财”等异常推荐保持警惕,老年群体应优先选择条款透明、流动性强的基础金融产品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资金损失。
江苏之窗版权及免责声明:
1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***(非江苏之窗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